第(2/3)页 这个“罪至死者多全活之”说穿了是什么意思呢? 就是彻底颠覆了洪武朝的量刑标准,那些在洪武朝犯下贪腐重罪、本该被剥皮实草、株连族人的贪官污吏,到了建文朝非但不会受极刑,反而能保住性命,往往只是被贬谪、罚俸了事;即便犯下谋逆之外的重罪,也大概率能从轻发落,甚至免予处死。 如此一来,那些潜藏在官场中的贪官污吏还坐得住吗? 他们被洪武大帝用铁血手段压制了整整一个朝代,十多年来如履薄冰、不敢越雷池半步,心中的贪念早已按捺不住。 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心性仁柔、容易被道德说教糊弄的皇帝,又遇上了这般对贪腐近乎纵容的宽政,那还继续装什么清正廉明?不大肆贪腐都对不起建文皇帝的这份“愚蠢”与“仁慈”! 以致于建文年间,贪腐之风迅速蔓延,从中央到地方,官员们纷纷撕下伪装,公然敛财——地方官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,将百姓脂膏中饱私囊;朝中官员相互勾结,利用职权包揽工程、挪用公款,甚至公然卖官鬻爵;原本被洪武朝严厉打击的行贿受贿、徇私枉法等行为,在短短几年内死灰复燃,且愈演愈烈。 更严重的是,官员们不仅贪腐,还因缺乏严刑约束而变得怠惰推诿,朝政效率大幅下滑,政令不通、吏治混乱的问题日益凸显。 百姓本盼着宽政能带来好日子,却没想到迎来的是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,生活反而比洪武朝更加困苦。 而建文朝的宽政不仅没能收拢人心,反而让官场彻底腐败、民心离散,国力也随之衰退。 后来靖难之役爆发,燕王朱棣起兵南下,不少地方官员因不满建文朝的腐败乱象,或是早已被朱棣暗中收买,纷纷倒戈相向,这也是建文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朱高炽深知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教训,朱允炆的悲剧就在于太过理想化,只知照搬儒家仁政教条,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与贪腐的顽固性,错把对贪官污吏的纵容当仁政,最终既葬送了自己的皇位,也让天下百姓再度陷入战乱。 如今朱标与朱雄英的想法,几乎与当年的建文帝如出一辙,若不及时警醒,重蹈覆辙便是必然,这也是朱高炽为何坚决反对贸然废除洪武朝反腐重典的核心原因。 第(2/3)页